彭邦本,1955年生,在四川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历史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任教授,曾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1997-1998),四川大学历史系副系主任(1994-1998),现任四川大学古典学系教授、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古代史和专门史博士生导师。
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科研教学成果曾获省政府二等奖、三等奖。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项,教育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一项。
先后主讲过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料学等专业基础主干课,和先秦秦汉史专题研究、中华文化、中国文化概论等选修课,并长期担任中国古代史省级精品课课程组长。自90年代以来承担过多项教学改革,硕果累累,获川大优秀教学奖和省政府二等奖,获四川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18年四川大学第五届卓越教学奖。领衔的《巴蜀文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2022年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一、著作
1、李翔、彭邦本等合著:《经济中心运行轨迹的透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2、罗世烈、林向、彭邦本、彭裕商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
3、彭邦本:《理性之光——荀子的智慧》,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4、唐嘉弘主编,彭邦本撰写辞条,《中国典章制度大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5、李学勤主编,彭邦本撰写辞条,《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6、陆民主编、彭邦本等副主编:《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
7、彭邦本主编、汤新钊副主编:《四川历史名人经典论丛·李冰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8、彭邦本:《先秦禅让传说新探——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的综合考察》,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16日。
二、论文要目
1、彭邦本:《论春秋时代的蒸报》,《民族论丛》第二辑《先秦民族史专集》,1982年。
2、彭邦本:《论晋国政治制度与其霸业盛衰的关系》,《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汇集》,1986年。
3、彭邦本:《晋国诸法的历史考察》,《先秦史研究动态》,1989年2-3期合刊。
4、彭邦本:《西周国家结构形式与其共主政体》,《先秦史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5、彭邦本:《从曲沃代翼后的宗法组织看晋国社会的宗法分封性质》,《中国史研究》,1989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0年第5期全文转载。
6、彭邦本:《牛河梁遗址与文明起源的诸因素》,《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年3期;全文收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编:《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2005年。
7、彭邦本:《商周古文字和巴蜀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四川社联通讯》,1991年1期。
8、彭邦本:On the Originand 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bstracts of 12th conference of IAHA(HongKong: University of HongKong, 1991)
9、彭邦本:《论春秋晚期吴文化的北渐对华夏文明的影响》,《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1期。
10、彭邦本:《执秩之法与春秋中期晋国的霸业》,《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
11、彭邦本:《周代上层贵族家庭的媵婚制》,《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史第三次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出版社,1992年。
12、彭邦本:《论中国古代的收继婚》,《北方民族文化》,1992年7月增刊。
13、彭邦本:《春秋晚期吴文化的北向影响初探》,《齐鲁学刊》,1992年2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3年第6期全文转载。
14、彭邦本:《文明的三因素说置疑——兼论文明时代的一般标志》,《考古与文物》,1993年1期。
15、彭邦本:《武王之世分封的初步探讨》,《第二届西周史研讨会论文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16、彭邦本:《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感》,《高教研究》,1993年1、2期合刊。
17、杨追奔、彭邦本:《巴蜀地形因素对古代战争的影响》,《天府新论》1993年2期。
18、彭邦本:《周代婚姻礼俗中的禁忌观》,《中国历史社会发展探奥—中国社会史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彭邦本:《四川大学近年来的先秦史研究》,《先秦史研究动态》1995年1期(总26期)。
20、彭邦本:《论早期文明探索中的几个重要范畴》,《四川文物》,1995年3期。
21、彭邦本:《文化与文明概念略论》,《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
22、彭邦本:The Ban for Female Sex in the Ethics and Laws of Ancient China, Abstracts of 14th conference of IAHA(Bangkok: Chulalongkon University, 1996)
23、彭邦本:《郭沫若学术风格早期成因的几点思考》,《郭沫若学刊》,1996年4期。
24、彭邦本:《弭兵古义注释》,收入丛书《兵家智谋全书》,学苑出版社,1996年。
25、彭邦本:《嘉峨神韵育巨星——郭沫若学术风格早期成因的几点思考》,《郭沫若学刊》1996年第4期。
26、彭邦本:《早期蜀史诸代的并存、相继关系及其共主秩序考略》,《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
27、彭邦本:《滇王离西夷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8、彭邦本:《世纪回眸——郭沫若古史研究特色的思考》,《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2000年6月30日;又见《郭沫若学刊》2002年1期;又收入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编《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一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
29、彭邦本:《楚简〈唐虞之道〉初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0、彭邦本:《儒墨举贤禅让观平议——读<郭店楚墓竹简>》,《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5期。
31、彭邦本:《神奇的三星堆——考古学视野中的古蜀历史文化》,《文史知识》,2001年7期。
32、彭邦本:《新世纪郭沫若研究笔谈——走进郭沫若,创建郭沫若学》,《郭沫若学刊》,2001年3期。
33、彭邦本:《世纪之交的古蜀文化研究力作——读<玉垒浮云变古今:古代的蜀国>》,《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4期。
34、彭邦本:In Search of the Shu Kingdom: Ancient Legends and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Sichuan(古蜀王国探研:四川的古史传说与考古新发现),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东亚考古杂志), vol、1-4, 2002, Brill NV, Leiden, The Neitherland
35、彭邦本:《走出象牙塔的甲骨学》,唐冶泽著《甲骨文趣释》序,重庆出版社,2002年。
36、彭邦本:《禹族西兴东渐及其在黄河中下游的活动初探》,《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2002年4月1日。
37、彭邦本:《古城、酋邦与古蜀共主政治的起源——以川西平原古城群为例》,《中国古都研究》第19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6月1日;又见《四川文物》2003年2期。
38、彭邦本:《冲突与对话:从儒家文化资源看东亚现代化》,《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1期。
39、彭邦本:《禹族西兴东渐及其在黄河中下游的活动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1期。
40、彭邦本:《楚简〈唐虞之道〉与古代禅让传说》,《学术月刊》2003年1期。
41、彭邦本:《论旅游业发展中的人文资源开发》,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民俗学会编《四川旅游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42、彭邦本:《禹娶涂山新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5期。
43、彭邦本:《文化多样性视野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华夏文化传统资源的历史考察之一》,载《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彭邦本:《先秦汉水上游与四川盆地的文化联系渠道试探》,孟世凯、李佩今总纂:《鬼谷子文化研究文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
45、彭邦本:《名人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多样性视角——以沫若故里为例》,《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2期。
46、彭邦本:《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略论》,《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载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民俗学会编《四川民俗文化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彭邦本:《从大禹到李冰:我国传统水利理念初探》,载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编《禹羌文化研讨会文集》。
48、彭邦本:《姑蔑国源流考述——上古族群迁徙、重组、融合的个案之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
49、彭邦本:《三星堆:先秦时期长江上游灿烂的青铜文化中心》,载《三星堆与长江文明》(郝跃南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
50、彭邦本:《古蜀水文化初论》,收入《民俗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
51、彭邦本:《先秦汉水上游与峡江地区的交通试探》,《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2005年7月1日。
52、彭邦本:《关于创立“都江堰学”的几点思考》,《西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3、彭邦本:《上古蜀地水利史迹探论》,《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6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54、彭邦本:《金城汤池:远古城墙的现代叙事》,《中国三峡建设》2008年第8期。
55、彭邦本:《温江鱼凫城刍议》,《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08年第2辑;又见《西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6、彭邦本:《资源与前景:关于南丝路文化旅游线的思考》,《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12月1日。
57、彭邦本:《学术史视阈中的郭沫若——从<十批判书>中的儒学研究说起》,《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3期。
58、彭邦本:《炎帝、姜炎文化略论》,《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2009年9月17日。
59、彭邦本:《陶寺古城——唐虞时期与夏初都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18期,2009年8月;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长云、张翠莲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
60、彭邦本:《双流境内瞿上、广都和蚕丛氏传说新探——兼及古蜀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11月25日。
61、彭邦本:《禹韵羌风:上古岷江流域的水文化》,《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62、彭邦本:《禹羌族群对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5期。
63、彭邦本:《〈容成氏〉、陶寺遗址与禹启之际古史传说琐议》,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文字学会、四川大学:《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2010年12月。
64、彭邦本:《秦人治蜀时期蜀地水利与农业的发展》,《西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65、彭邦本:《杜宇王朝的存续年代与农业发展略论》,《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2年3月31日。
66、彭邦本:《郭沫若学术视野中的先秦禅让传说》,《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卷)》2012年11月1日;又见:《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郭沫若与文化中国》,2013年9月1日。
67、彭邦本:《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四川文物》2013年第1期。
68、彭邦本:《妈祖与川主:从人到神的两个范例》,《“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第二届巴蜀湖湘文化论坛”论文集》2013年10月18日。
69、彭邦本:《由夷而夏:古代巴蜀与西南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6日。
70、彭邦本:《<论语>中的举贤禅让思想》,《齐鲁文化研究》,2013年12月。
71、彭邦本:《“昌意降居若水”与川西地区的颛顼传说》,《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4年。
72、彭邦本:《清代巴蜀的妈祖崇拜与闽籍移民》《国家航海》2014年第2期。
73、彭邦本:《中国问题的世界视野——郭沫若古史研究特点再探(提要)》,《“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年6月1日。
74、彭邦本:《古代成都与南方丝绸之路》,《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第14期。
75、彭邦本、李颖:《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基于文本的解读》,《阳明学刊》2015年。
76、彭邦本:《传说中的唐虞时代及其考古学印证》,《四川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77、彭邦本:《先秦古蜀与华夏的交流互动与融汇初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早期历程的重要个案》,《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
78、惠翔宇、彭邦本:《锡命制度与周王“正统”及“天子”信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79、彭邦本:《巴文化历史地位与核心价值》,《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12期。
80、彭邦本:《成都、蜀道与“一带一路”关系初论》,《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5期。
81、彭邦本:《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来龙去脉》,《文史知识》2017年第6期。
82、彭邦本:《巴文化及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共享开发——以巴中为主要例证的初步探讨》,《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7年第1期。
83、钟周铭、彭邦本:《巴人早期活动地域及其迁徙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84、彭邦本:《天府之国的起源和形成初探——兼谈先秦秦汉时期成都的崛起》,《先锋》,2017年第12期。
85、彭邦本:《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纪念融会三教的一代宗师袁焕仙》,《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12期。
86、彭邦本:《再论近年出土文献中的先秦禅让传说——兼谈所谓尧舜禹“篡夺”说》,《四川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87、彭邦本:《古代都江堰岁修制度——从<秦蜀守李冰湔堋堰官碑>说起》,《西华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88、李钊、彭邦本:《20世纪以来李冰研究综述》,《中华文化论坛》,2018年第9期。
89、彭邦本:《由夷而夏:古代巴蜀与西南夷》,《巴中日报》,2018年10月20日。
90、彭邦本:《主持人语》,《中华文化论坛》2018年第11期。
66、李世佳、彭邦本:《纪年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2期。
91、彭邦本:《金牛道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华文化论坛》,2019年第3期。
92、彭邦本:《<尚书·尧典>的经典意义初探》,https://pan.baidu.com/s/1KojUBWZlQEakgLz5q9tB6w,第35-48页。(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人与东方文化·研究与翻译》年刊,2019年)
93、彭邦本:《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上)》,《巴中日报》2020年3月21日。
94、彭邦本、彭蕴希:《汉代循吏第一人——文翁》,《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
95、彭邦本:《中华文化符号解读(系列)——都江堰:中华科学文明的世界符号》,第一作者,原载《中国民族》2021年第5期,新华网全文转载。
96、彭邦本:《早期文明时代形成标志的再认识》,《齐鲁学刊》2022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97.彭邦本:《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国上古文明进程中的三星堆古蜀文明》,光明网文艺频道,2022年7月26日。
98.彭邦本:《从巴蜀文化源流看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封面新闻网,2023年8月11日。
99.彭邦本:《成都市商业街船棺与古蜀水文化》,《天府新论》2024年第2期。
100.彭邦本:《从符号解码文明起源——读王仁湘〈符号时代:信仰与早期中国〉》,《光明日报》2025年2月20日。
三、在研项目
1、“中华文明起源与先秦君主政体演进研究”,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LSYZD21007),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
2、“三星堆文化与金沙文化关系研究”,202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