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典学系
踏迹三秦·溯脉古典——四川大学古典学系师生赴西安开展文化考察
来源: 编辑: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踏迹三秦·溯脉古典

——四川大学古典学系师生赴西安开展文化考察


穿行秦风汉韵,解码古典文明。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四川大学古典学系2024级中国古典学拔尖创新班19名同学,由周宇红、赵振、邹家兴3位老师带队,赴陕西西安开展为期三天的文化考察活动。本次活动通过现场观摩与专业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同学们对先秦秦汉文明和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学习兴趣。

10月31日下午,同学们前往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参观学习。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原名“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经历代修缮,现存13层,2007年以后归西安博物院管辖。在研学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同学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小雁塔的历史背景、塔身结构和修缮历程。


   

图一:师生在小雁塔北门合影



  

图二:同学听研学老师讲解小雁塔


在考察完小雁塔后,大家来到西安博物院本馆,参观“古都西安”主题展览。同学们通过近距离接触各个时代的出土文物,了解西安的城市发展史和历代社会文化,深入领会十三朝古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图三:师生在西安博物院合影


11月1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位于咸阳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考察。博物院设有考古陈列馆、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宗庙遗址四个基本陈列,展示文物一万余件。首先,博物院讲解员带领大家进入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参观。同学们行走在殉葬坑之间,仿佛穿越了两千年时空,深入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四:师生在阳陵合影


随后,同学们进入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参观出土文物,了解汉阳陵的考古发掘历程、汉代帝王陵寝制度,以及馆内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汉代社会生活风貌,更直观地感受汉代文明的厚重与璀璨。

 

图五:师生在阳陵考古陈列馆参观考察


11月1日下午,同学们首先前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考察。未央宫又称西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部的西安门里。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始建,一直沿用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宫殿群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温室、清凉、麒麟、金华、承明、高门、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阳、柏梁等40多个宫殿,遗址面积达5平方公里。大家漫步于遗址之上,透过残存的宫殿基址、道路和宫墙遗迹,想象大汉王朝的恢弘盛景。




 

图六:师生在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合影


未央宫遗址考察结束后,师生们前往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步入馆内,林立的碑石、墓志、石刻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从汉隶到唐楷,从历代名家的书法到重要事件的历史碑刻,每一块石碑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讲解逐一介绍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曹全碑》、《三藏圣教序碑》、《颜勤礼碑》、《多宝塔感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著名碑刻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同学们通过与碑刻面对面接触,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与历史文献的双重魅力,进一步理解了 “石上史书” 的独特意义。西安碑林博物馆还藏有大量的石刻艺术,同学们从庄重华丽、栩栩如生的石刻艺术中感受着历史的底蕴和艺术的气韵。

 

图七:师生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合影


11月2日上午,同学们前往早已享誉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察。秦兵马俑发现于1974年,三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坑内放置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7000余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列列铠甲严整的陶俑、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让师生们直观触摸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陶俑身上的处处细节刻画,更让大家惊叹两千多年前工匠的精湛技艺。

   



                           

图八:师生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合影


11月2日下午,同学们前往近年新落成、以科技赋能重现秦汉风貌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参观。走进秦汉馆,现代化的展陈设计与沉浸式体验带来了全新的观展感受,动态复原的汉代市井生活场景、数字化呈现的秦汉疆域变迁,让原本沉睡在文物中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师生们在新与旧的碰撞交融中,更立体地读懂了秦汉文明的深厚底蕴。


                           

图九:师生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本次文化考察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活动打破了课堂、书本与历史、现实的界限,让同学们走进了由遗址和文物构筑的历史世界,不仅激发了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更激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努力传承中国古典文明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具身走在古建筑间,石砖的冷、钟声的厚让内心变得沉静,我得以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那些课本里的文物,比如陶俑的情绪其实和乐可爱、兵马俑气势恢弘又富有个性。在街道走走,吃点儿关中饭菜、听听爽朗的后鼻音,便知道那些典雅大气的风貌自典籍延续到了当下,一直都热切鲜活。最难忘的是去到遗址公园的午后,千年前的庭院里长着许多青草,土坯层层叠叠压了很多代的变迁进去。邹老师带我们穿行其间,从前殿建制讲到卵石散水,一代治世的繁华盛景逐渐浮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继往开来,赓续盛景,巍乎!

——24级中国古典学 史虹芬


三天的西安之行,远迈汉唐,从地上的城到地下的陵,翻开了历史一页又一页篇章,我们窥探中华文明的创造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其中的技与美、思与智、制与善,都指向“中国大宁”的自信、强盛、从容。其中有民族放眼世界、奋进崛起的力量,我们从中感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4级中国古典学 阳涵琦


乙巳年秋冬我有幸与良师益友一同前往十三朝古都西安研学。三日穿行,触摸千年。秦俑军阵整肃,碑林墨香犹存;汉阳陵与未央宫夯土勾画帝国经纬,西博与陕历博秦汉馆展现文明脉络。此次西安之行,华夏文明有源可寻,历史余烬仍有余温。

——24级中国古典学 黄艺斐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人说起过西安,诗人的辞藻、史书的字句浸润西安雍容厚重的底色。西安,透过字眼,长安的月光照耀在中学时代的梦中。三天的研学中,从博物馆的馆藏到西安城行走所见,拂去历史的尘沙,西安千年的艰辛与荣耀展现在我们面前。

——24级中国古典学 陈杨彧佳




  摄影:陈昱博、史虹芬

                                   撰稿:张馨予       

                                   审核:赵振